
嬰幼兒食物敏感最常見的輕度症狀包括出紅疹,或眼睛、臉部、嘴巴等部位腫脹,亦會有肚痛、腹瀉、嘔吐等中度症狀,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出現喉嚨腫脹、呼吸困難及產生過敏症休克而失去知覺。絕對不能忽視過敏所帶來的潛在危機,且聽註冊營養師對媽媽在懷孕和餵哺母乳階段的飲食建議。
懷孕期戒口與營養均衡的困惑
為避免敏感,有些媽媽會考慮在懷孕時就開始戒口,就算自己本身沒有食物敏感問題,如果對嬰幼兒有潛在影響便一律戒吃,務求達到「全方位保護」。惟懷孕期間過分戒口不但無助打好預防根基,反會導致媽媽欠缺營養而適得其反。註冊營養師梁穎恩提醒,倘若孕婦在飲食上沒甚麼顧忌或敏感情況,就要適當地接觸不同食物,避免偏吃而出現營養不均衡。至於懷孕期間,哪些食物能吃、哪些是大忌,不妨多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,一解飲食選擇上的疑難。
有數據顯示,孕婦每星期進食3次每片100克的油脂魚類,如含較多DHA的三文魚、沙甸魚、鯖魚、黃花魚等,或有助減低嬰幼兒將來有濕疹(Eczema)的風險。梁穎恩註冊營養師又談及,不少孕婦只集中進食某一兩種蔬菜,其實亦談不上營養均衡,建議參考「彩虹蔬菜」的法則,多進食不同顏色的蔬菜,吸收各種重要營養,對媽媽與嬰幼兒的健康皆有莫大裨益。
致敏食物作祟 隨時經母乳影響嬰幼兒
懷胎10月,終於盼到腹中寶貝出生,這時又要面對可能致敏的關卡:媽媽的飲食吸收隨時會透過母乳餵哺誘發嬰幼兒敏感,舉例說假如嬰幼兒本身對牛奶敏感,而媽媽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到任何牛奶或奶製品,敏感可能隨時敲門而來。除了常見的牛奶、芝士,其實曲奇餅、朱古力等零食也有可能加入牛奶成分,令媽媽不經意間攝取到相關致敏原。每次選擇食物時,不妨先參考食物營養標籤,檢查有否致敏成分便能吃得安心。再者,就算避開所有致敏成分,也要留意整體攝取的營養是否均衡,從而考慮在其他可替代的食物來源中吸收相關營養。譬如媽媽在不喝牛奶的情況下或會缺乏鈣質,這時可飲用添加鈣質的植物奶。但有些媽媽對豆類食物敏感,可能連豆奶都不能喝。亦有調查發現如果嬰幼兒對牛奶敏感,有10至35%機會同時對豆奶敏感。因此媽媽宜小心選擇飲食的種類,並留意替代食物要吃多少才達到足夠的分量。
梁穎恩註冊營養師提到,她遇過不少媽媽求助,表示自己餵哺母乳後,嬰幼兒出現嘔吐、腸胃不適等情況,媽媽更一度懷疑自己的母乳是否出了問題。首先媽媽不用太過焦慮,嬰幼兒或會受早產等原因影響而令腸胃發育不完整,無法代謝母乳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,因此才出現敏感。遇上類似情況媽媽應及早求醫,或諮詢註冊營養師意見尋求適切協助。
選對時機 讓嬰幼兒接觸半固體食物
要預防過敏,切忌不可讓嬰幼兒早於4個月,或遲過6個月接觸半固體食物。4個月大的嬰幼兒消化及免疫系統仍未成熟,太早餵食半固體食物反會增加嬰幼兒出現肚瀉或過敏的風險。有的媽媽或懼怕敏感而拒絕讓嬰幼兒接觸牛奶、雞蛋、麵包等容易致敏的食物,其實除非已確知孩子有敏感問題,否則應儘量在嬰幼兒1歲前接觸相關食物,以評估敏感的可能性,當中又不妨加入鐵質豐富的食材。梁穎恩註冊營養師建議,媽媽一開始可以循序漸進地將少許食物貼近嬰幼兒嘴唇邊,觀查有沒有異樣再慢慢放到舌頭處,沒問題才讓孩子吞嚥。
現時,只有少量研究指出,母乳或有助預防敏感。但由於母乳仍然有很多好處(例如含有許多抗體和免疫球蛋白),所以都建議由出生起至少4至6個月內都以母乳餵哺嬰幼兒。當從母乳轉用配方奶粉時,若嬰幼兒有過敏反應,亦可考慮選用含水解蛋白成分的配方奶粉。梁穎恩註冊營養師解釋,水解蛋白有助切斷蛋白減少其體積,出現敏感的機會亦大減。嬰幼兒是否對牛奶蛋白敏感取決於當中胜肽鏈(Peptides)的大小,一般來說10,000至70,000道爾頓(Dalton)是屬於容易致敏的分子大小範圍,普通牛奶介乎14,000至67,000道爾頓,正正處於該範圍內;而大部分含水解蛋白成分的配方奶粉則少於5,000道爾頓,有助降低致敏風險。